今年好久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今天趁着周末去看场电影,选了最近比较火的《我不是潘金莲》,据说这部电影跟《驴得水》有些相似之处,比较贴近现实,并那么做作。看完之后确实感慨很多,相比于以前的那些烂电影真的要好很多。

今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不得不说有几部确实还是挺不错的,虽然还是烂片居多。关于电影,其实我一直都是有个疑问,之前看过很多的韩国电影,看完真心感觉很多韩国电影拍得很不错,尤其是近几年,韩国的犯罪系列电影拍得很精彩,韩国也拍了很多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如《熔炉》、《金福南杀人事件》,这些电影其实都可以归结于人性系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韩国的电影近几年能够异军突起,甚至有成为亚洲电影骄傲的趋势,而我们大陆拍得电影,几乎每年都被在吐槽烂、简直扶不上墙,更别提走出国门了,一年上映几百部的电影,而豆瓣评分过7分也只有个位数,原因何在?是我们的导演不如韩国?编剧不如韩国?或者说文化氛围不如韩国?貌似这些理由都没有说服力,毕竟我们曾经拍出《让子弹飞》、《霸王别姬》、《大话西游》等这些优秀的电影,而且我们国家也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那么原因在哪里?很多人说是广电总局的问题,说我们国家的电影审核太严,我同样也认为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电影的剧本要符合主流价值观,这也使得很多好的题材并不能过审。而近段上映的两部电影——《驴得水》和《我不是潘金莲》,多多少少让我们感觉到影中的情景就是赤赤裸裸的现实,让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国电影的环境在慢慢变得健康,而不像以前那样的畸形,这两部电影的大热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关于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启发每个人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对于电影作品也是如此。

在《驴得水》中,首先是基层人员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谎报在编正式人员数,甚至不惜伪造;其次,中层领队对上级拨下来的教育扶贫资金克扣,影中克扣了70%,剩下的30%在基层人员手里大家再分一点,最后真正落到实处的都不足两成、甚至不足一成;最后,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一起糊弄上级领导。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大家都应该深有体会,尤其对那些三四五线的小城市,恐怕更为严重,这也是年轻人毕业 之后纷纷选择竞争更为公平的一线强二线的城市去打拼的原因(当然并不是说一线强二线就是绝对公平的,相比于三四五线还是要好很多的)。记得当时看过驴得水之后,为影中的剧情拍手叫好,当时看完电影甚至感觉有些诧异,这种电影竟然过审了?

今天看了《我不是潘金莲》,女主李雪莲因为一件离婚案去县里、市里告,在去市里喊冤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市里的精神文明检查她还在省委领导视察期间被关进派出所,最后幸运的是她去北京告状的时候遇到了中央的首长,更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中央首长,当然故事还在继续,就是因为她这一告从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一并被处置了,但唯独没有处置她的前夫秦玉河,这里先不讨论李雪莲是否有理(其实这个并不重要,李雪莲确实是个法盲,这部电影给人的思考更应该关注这些人民公仆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从下到上、从县到省是如何对待普通公民李雪莲的。首先判官李公道对这个案子判决根据我们已有的法律知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后面的各个官员对于普通公民的态度呢?影片中也出现了法院院长喝酒应酬的情景,李雪莲前去告状,他们连深入了解这个案件的耐心都没有,甚至还生怕李雪莲在前任院长面前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他们直接告诉李雪莲你要是对法院判决不服那就去市里告、检举法院厅长的话去检察院,这跟我们没关系,然后李雪莲就问:你们难道就不管了吗?那人说:我们什么时候说不管了,关键是我们管不了。

这些说的这听起来确实也没有错,当李雪莲在法院院长应酬的饭店外面蹲点,去拦截法院院长的车告状,这里看一下当时影中的情景是怎样的?

  • 李雪莲前去告状,法院中另一人直接抱住李雪莲,不让李雪莲在前任院长面前说话,生怕李雪莲说了什么队他们的不利的东西,当时前任院长有心想问一下,这时候他老婆说了一句:你已经退休了,这些事情你管不了了。这个场景我想我们大家都有深有体会的,因为很真实、很现实;
  • 那些法院公职人员对待公民的态度问题,其中那个抱住李雪莲的人还一把把李雪莲推倒在地上,反而自己还大吼道:你想干嘛,真是巨大的讽刺。
  • 影中还出现了两次(记得是两次)打扮颇为靓丽的年轻女子,一次在与两人法院院长吃饭的饭局上,另一次在市长与县长谈话的那个小桥边,同样也有讽刺意味十足。

影片也丝毫没有遮掩下级干部是如何欺瞒、甚至糊弄上级,影中连省长向中央首长汇报都是这样,省长都向人代表明确暗示在首长面前不要多说话、讨论仅限昨天会议问题、绝对不能扯远,由此可见,别说民意上达中央了,估计省里都懒得去管。个人认为《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直接就映照现实,这些东西以前可都是忌口,就连《驴得水》还用了民国做背景,而它倒好,故事背景直接就发生在近二十年,故事的最后也提高了计划生育政策,普通公民为了多生一个孩子甚至不惜以离婚作掩护,而现在的现实是很多夫妻为了多买套房、享受优惠不惜假离婚,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假的变成了真的场景,在新闻上是屡见不鲜,可见一切都在改变,而似乎有些东西又丝毫没变,不知道那些这样做的人,过了二十年之后再回忆会是什么感想。

从《驴得水》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两部电影,其实我感慨最多还是中国的电影环境在变化,大家都知道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其中一个处在风口的行业是什么?是内容,广大普通民众对于那些套用各大明星的烂电影简直是深恶痛绝,也对那些省级卫视里那些无聊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感到厌烦。记得前段时间看新闻,还说今年的票房相比去年下降了很多,我想这更多就是民众再对烂电影的一次共同抗议吧。但这也成了很多用心做内容公司一次机遇,就以电影行业为例,心迷宫、夏洛特烦恼、大圣回来等小投资的电影大热,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可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确实在发挥它应用的作用。

内容行业的人估计也在意识到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喜好正在发生改变,假大空、没有任何深入的电影,真的让人无法接受,浪费钱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这种结果也是互联网对这个行业冲击的影响,首先,互联网对电影口碑的传播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之前是豆瓣评分,现在朋友圈好友推荐,口碑传播的方式在慢慢变化,一部作品的口碑对其最后的成功与否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再者,互联网的发展,让普通民众接收到了不同信息,民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给什么信息我们就只能接收什么信息,信息的接收渠道十分有限,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这也在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生活,其实,我就是想说一句话,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观念的水位在慢慢上升。举一个例子,之前那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看美国的总统大选,看得好不热闹,然后这两天也刚我们国家的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搞笑的场景就出现了,新闻上有一个地方川普的得票率达到了10%,而这个地方总投票率却不到半数,最后选举只好重新举行。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我们还是能明确感受普通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也是我们国家正在进步的表现。

最后,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应该引人思考、深入人性的,希望我们国家拍得电影越来越好。